服务热线
18602369437
大多数人对成都的印象是喧闹街市中的茶馆、香气四溢的火锅以及麻将馆里哗啦啦的洗牌声。“成都”这个名词似乎从骨子里就和“安逸”、“慵懒”画上了等号。
但现实中,成都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已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如果有机会去成都高新区走一走,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身处于繁华忙碌的浦东。作为成都的新城市中心,现在的高新区大厦林立、车流如梭,百万量级的工作者们每天都在这片2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
“1990年刚开始建设新区的时候,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空地。别说车了,大白天连行人都很少见到。”一位土生土长的成都中年人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场景时如是说。
从门可罗雀的大街到现在近20万家企业入驻,高新区的蓬勃发展显露出了新成都的魅力。但城市快速发展给交通带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在2013年,成都市区内的汽车保有量就达到了233.5万辆,仅次于北京。为了缓解日渐饱和的地面交通压力,也在这一年,全长2800米、净宽11米的地下环行车道投入使用。
成都高新区地下环廊
地下环廊的通车瞬间给高新区的百姓出行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福音。温先生从2007年就在高新区上班,长期经历过地面交通拥堵的他对环廊的建设记忆犹新。“那时候我30来岁,还是第一次听说‘地下环廊’这个名字,但有了它以后上下班高峰期的堵车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作为中国西南的中心城市,成都历届领导班子都持续努力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伴随着中国经济跃升,成都的“成绩单”始终亮眼。截止2021年3月,在新经济总量指数城市排名中,继北京之后,成都排在了第二位。全国众多知名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纷纷落户成都,各地优秀人才的汇聚也让原本就熙攘的城市车流变成了奔涌的“车海”。2020年底,成都汽车保有量已跃升到545万辆,拥堵排名全国第六,原本车辆可以“驰骋”的地下环廊里再次出现了“长龙”的窘境。
“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成都。2020年5月,成都高新区举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布会,正式宣布了首批34个、总投资180亿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智慧地下环廊”的名字赫然在列。
到今天,正好过去了一年实践,在短短12个月里地下环廊经历了从“1.0基础版”到“2.0数智版”怎样的蜕变?
2021年2月,朗新科技集团(300682.SZ)旗下的邦道科技(朗新邦道)正式中标“智慧地下环廊改造”项目,经过数月的攻坚之后,这条不足3公里的地下环廊凭借着数字化技术打造的管理系统再次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新系统不再仅仅只有监控功能,地下环廊数字交通平台在交通流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加持下,赋予了地下环廊互联、感知、分析、预测等诸多能力。交管部门能利用平台进行多源数据分析,判定实时路况拥堵情况、实时发布交通信息;还可以建立交通信息库,结合GIS交通地图,形成不同主题的交通电子地图……驾驶者更能通过手机,及时掌握路况,最大化避免拥堵。
区别于国内同类型产品,开发商朗新邦道更在新系统中使用了最新的视频智能应用算法,对智慧环廊中全部监控点位的实时视频进行融合智能分析,实现对车辆、路网、事件全面立体化的感知,形成全局化的交通管控体系。此外,新平台还与更多互联网服务数据打通,形成了以地下环廊交通体系为核心的“交通+”模式,通过对数字交通平台采集的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数据结论,与城市运营体系、商业体系等模块数据结合,更全面的还原出相关产业的生态、受众、规模画像,为后续的善政、兴业、惠民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在提升城市交通能力、优化出行“刚需”的同时,为城市众多产业“扩容”预先做好铺垫。
在经济双循环强大动力的助推下,我国城市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从交通基建扩容到交通体系数字化升级,成都每一步“前瞻性”的体系迭代都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字化为城市升级带来的广阔空间。这个“西部重镇”在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时,从最开始的“疏导”到数字化价值“叠加”,利用数字技术有效破解城市“堵局”,再一次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瞩目的成都“样板”。